川江号子合唱团 ——《嘉陵江》创作手记436
梁文沁 前天,我们有幸拜访了嘉陵江上唯一的女号子头吴秀兰老人,她的船工经历以及她对川江号子的激情和热爱令人感动。而12月16日这天,我们摄制组一行又前往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拜访重庆川江号子传承人合唱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袁琦,试图从音乐艺术的角度探寻川江号子的另外一种打开方式。 ![]() ![]() 已经七十多岁的袁琦,从小生在嘉陵江、长在嘉陵江、玩在嘉陵江。 在谈到自己学习川江号子的机缘时,袁琦回忆说:当时的嘉陵江上整日船来船往,号声飘荡,耳濡目染下就学会了川江号子,并逐渐痴迷上了这种充满力量的劳动者之歌。 ![]() 长大后袁琦应征入伍,成为一名文艺兵,从此开始了自己的歌唱生涯;退伍后进入重庆歌舞团,并顺利考进西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深造;经过多年的努力,如今已然成为重庆当地著名的男声乐教育家、国家一级演员。 ![]() 正当袁琦在音乐道路上快速成长之时,嘉陵江的水运发展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嘉陵江上的木帆船逐渐被机动船和千吨巨轮取代,川江号子也因此悄然消失在了嘉陵江上,渐渐被世人所遗忘。 ![]() 2009年,重庆市群众艺术馆让袁琦组队,到广西柳州参加柳州西部赛歌会,而他们的表演项目正是川江号子;由于川江号子非常有名,所以他们的节目自然也得到了赛会的大力宣传。然而,袁琦没有想到的是最后的结果却令所有人大失所望。 “我们当时是把原生态的川江号子表演出来,由于太原生态了,群众不喜欢、专家不喜欢,评价特别不好,一下子就把我们给打懵了……”虽然时隔多年,但当时的情形令他至今难忘。 ![]() 原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消失在大众视野几十年的川江号子已然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与日新月异的社会形成了巨大的代沟。 如何传扬川江号子呢? 袁琦下定决心变换一种形式,那就是以原生态的川江号子为基础进行深入研究,大胆创新。运用交响乐丰富的表现力,让川江号子与现代音乐元素完美融合;同时,进行适度的舞台加工和艺术创新,把传统非遗艺术和西洋交响乐巧妙地结合起来,产生了多层次的音乐效果,使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焕发出新的艺术光彩。 从那以后,袁琦开始组建重庆川江号子传承人合唱团,他们围绕嘉陵江船工们的生活,先后创作出了平静舒缓的《川江谣》、惊心动魄的《闯灔澦滩》、轻松愉悦的《歇稍调》、潇洒抒情的《川江酒歌》、思愁柔美的《哥哥撑船几漂亮》、以及大气磅礴、充满浪漫情怀的《川江颂》等一系列曲目。从此,重庆川江号子传承人合唱团表演的川江号子,开始以另一种形式登上了各大舞台,并走出了国门,走向世界。 ![]() 在袁琦的领导下,重庆川江号子传承人合唱团先后荣获2010“中国国家文化部第15届群星奖”等国内外大奖;同时,还荣获了世界五大合唱比赛之一的“2013德国第8届勃拉姆斯国际合唱比赛”民歌组金奖以及大赛最具风格杰出大奖、2014拉脱维亚“声乐界的奥林匹克——第8届世界合唱比赛(冠军组)银牌”等多项国际大奖;他们的演出视频更是被国家图书馆等单位收藏,成为了永恒的经典。 ![]() ![]() 袁琦介绍说,重庆川江号子传承人合唱团最多时曾有200多人同台表演,其中不乏很多刚刚走出专业院校的大学生。他们在袁琦的带领下,通过艺术的加工,让日渐淡出大众视野、曾经在嘉陵江上传唱千年的川江号子重回大众的视野,也将嘉陵江人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意志传向全世界,用交响乐的形式讲述出了最美的中国故事。 ![]() 交流过程中,袁琦对川江号子的这份深厚感情,以及他为传扬好川江号子所付出的努力深深打动了摄制组的每一个人,让我们对川江号子、对嘉陵江这条河流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为我们后续的创作工作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让我们能够以更好的姿态、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纪录片的创作中。
文章分类:
嘉陵江
|